“汗流浃背”是很多人过夏天的重要表现,吃个饭、睡一觉、溜个圈,都可能大汗淋漓。不过话说回来,夏天因其特有的高温属性,出汗也基本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现象。
但若是到了凉爽的季节,别人都很少出现冒汗的情况,你却还是频繁出汗,时不时觉得热得烦躁,那必须要另当别论,格外重视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可能是血糖异常的潜在信号。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,一定不要马虎大意,否则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。
一、为啥高血糖更爱出汗?
说到高血糖,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糖尿病。
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,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,异常出汗就是常见的表现。
首先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偏高,多余的糖分无法被充分利用来提供能量,身体就会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。
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热量,导致基础体温升高。为了散发多余热量,汗腺会更频繁地工作,进而出现出汗增多的现象,这其实是身体代谢紊乱的信号。
其次长期高血糖还会损伤自主神经,而自主神经负责调控汗腺分泌和体温调节。
神经受损后,对汗腺的调控会失灵,有的患者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仍会莫名多汗,头部、颈背部尤其明显。
有的则出现局部出汗异常,比如手脚出汗减少、躯干出汗增多,这些都是神经调节失衡的表现。
还有呢,当血糖突然波动时,身体会启动应激机制,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。
这些激素会兴奋交感神经,导致汗腺分泌旺盛,引发突然出汗,还可能伴随心慌、手抖等症状,这其实是血糖波动引发的应激反应在起作用。
二、糖友夏日避险,7件事别碰
那么高血糖人群本就比常人更容易出汗,尤其炎炎夏日情况会更加严重,同时还比其他时候出汗潜藏危机更加严重。
据《中华糖尿病杂志》研究统计,约40%-60% 的糖尿病患者,在夏季身体系统紊乱进一步加剧,患者可能上半身大汗淋漓,下半身却干燥无汗。严重时可引发酮症酸中毒、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,若抢救不及时,将危及生命。
所以对高血糖患者来说,夏季做好防护、避开那些可能加重风险的行为格外重要。以下这7 件事,一定时刻注意,保护身体健康。
1.别久处高温环境
夏天高温时,高血糖患者若长时间待在闷热处,会比常人出更多汗,容易导致脱水。
脱水会让血液变稠,血糖随之升高,还可能引发头晕、乏力,增加中暑风险。建议多待在阴凉或空调环境,外出避开午后暴晒时段,减少身体过度消耗。
2.别忽视及时补水
出汗多会让身体流失大量水分,若不及时补充,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,加重血糖波动。
别等口渴了才喝水,应少量多次喝温水或淡茶水,每次100-200毫升即可。避免用含糖饮料代替水,以免血糖骤升。
3.别贪喝冰饮甜水
冰饮虽能暂时解暑,但低温会刺激胃肠道,影响消化功能。而且多数冰饮含糖量高,喝了容易让血糖飙升。
此外,突然喝大量冰饮可能引发血管收缩,增加心脏负担,建议用绿豆汤或温凉白开解暑。
4.别擅自调整降糖药
天热时食欲下降,有些患者会自行减药或停药,这很危险。
出汗多、代谢快等因素可能让血糖波动更大,擅自调整药物易导致血糖失控。即使吃得少,也要按时监测血糖,调整用药必须遵医嘱。
5.别高温时剧烈运动
高温时段剧烈运动,会让身体大量出汗,加重脱水,还可能因能量消耗过快引发低血糖,出现心慌、手抖、出汗不止等症状。
建议选择早晚凉爽时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,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,运动时带块糖备用。
6.别穿紧身不透气衣
紧身衣服会影响汗液蒸发,让身体更闷热,还可能摩擦皮肤,增加糖尿病患者皮肤感染的风险。
应穿宽松、透气的棉质衣物,既能帮助散热,又能减少皮肤刺激,出汗后及时更换,保持皮肤干爽。
7.别轻视异常出汗
若出现夜间盗汗、手心脚心湿冷,或头部大量出汗而身体其他部位干燥,可能是血糖过高或过低的信号。
这时要及时测血糖,若伴随心慌、头晕,需立即处理,比如血糖低了吃点糖,高了及时咨询医生,别当成普通天热忽视。
三、控糖有妙招,日常要牢记
老话说 “大道至简”,控糖其实也不用搞得多复杂,把日常里的小事做对了,效果就很明显,就会少走弯路。
饮食上,夏天可以多吃低GI的蔬菜,像黄瓜、生菜、冬瓜,水分足又不升糖;主食搭配些杂粮,比如玉米、荞麦,消化慢还抗饿,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。做菜少用油炸、红烧,多清蒸、凉拌,减少油盐摄入,让代谢更轻松。
除了饮食,情绪调节也关键。有句话说 “情志可以生百病,也可以去百病”,好的情绪对控糖格外重要。
夏天天热易烦躁,而情绪波动会让体内激素分泌紊乱,可能导致血糖升高。
平时可以多听听舒缓的音乐,或找朋友聊聊天,别把烦心事憋在心里。要是觉得压力大,试试深呼吸:慢慢吸气4秒,屏住 2秒,再缓缓呼气6秒,重复几次,能帮着平复情绪。
另外,每天抽点时间做些轻松的事,比如养养花草、看看书,让心情保持平和。
傍晚还能去公园散散步,吹吹凉风,跟邻里聊几句,既能活动身体,又能疏解情绪。
情绪稳了,身体的代谢和激素水平也会更稳定,血糖自然更容易控制。这些日常细节看似简单,坚持下来,对血糖的平稳能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